記者林重榮/中縣報導
太平古農莊文物館於17日在太平市長余文欽主持下正式開館啟用,這棟融合藝術與文物的三合院式建築,即日起展出典藏的臺灣農村古文物,是太平市最有價值的文化資產。
太平古農莊文物館收藏臺灣早年農業時期歷史文物3830件。「太平古農莊文物館」主體採三合院農宅式建築,是太平市第一座由公部門自行規劃建設典藏藝文的文物館,和頂坪公園、車籠埔老庄等景點連成一氣,將成為了解臺灣早期胼手胝足、篳路藍縷的刻苦精神、休閒懷古的最佳去處。
「太平古農莊文物館」座落太平市車籠埔頂坪公園內,園內有數十棵高達15米的楓葉樹、大樟樹原生樹種,而文物館建築景觀融入農村三合院聚落風格,館內展示依農宅空間用途,如正身部分為祖先神明廳展示區、兩邊廳舍則分別為臥室、新娘嫁妝嬰兒用品房與廚灶展示區,左右護龍則以衣帽服飾、杯盤器皿、電器、農業用具為主題的各式展品。
三合院護龍展示區入口處還各規劃了藥鋪店與柑仔店販售部。未來市公所還將進一步於頂坪公園區內規劃農業體驗區,供大人小孩在此種植多樣性蔬果農作,讓民眾與土地更貼近。
市長余文欽表示,這是一收藏臺灣精神的文物館,不僅僅在於這些舊文物已不復再見、所以很稀奇,而是希望讓民眾看到臺灣歷史的縮影與時代記憶,先人如何運用生活智慧在那樣的環境、那樣的物資條件下,先民樂天知命、刻苦耐勞打拼的一面,也希望臺灣在地精神能夠「留住舊物、緬懷當年」代代相傳。
余文欽也特別談到文物館的成立,要歸功於古農莊創辦人張友吉。為了不甘自己故鄉太平市被人稱為文化沙漠,張友吉立志窮畢生之力,花了50多年時間,一點一滴典藏臺灣早期農村文物,紀錄先民歷史痕跡,甚至曾有拿家裡買菜錢去換了兩塊阿婆洗衣板回來的趣聞發生。多年珍藏古文物,最後在97年4月間張友吉與太平市長余文欽簽下「代代相傳」契約書,無私捐贈所有收藏展示給世人觀賞而告一段落。
「曾經擁有,不必永遠佔有」、「老東西越多人欣賞,才能更顯現出其內在的光華與生命。」「讓這些文物有個理想的歸宿,為故鄉文化藝文盡心力。」外表瘦弱卻是滿有滿腹文華、臺灣俚語朗朗上口的張友吉先生開心說,接下來就是要當太平文物館的終身解說志工,讓民眾參觀後,將能看到臺灣的過去,讓大家可了解在地生活、文物的狀況。
11ba